近3000坪的庭院空蕩蕩的,樹影依舊在午後的陽光下搖曳,外覆冰冷磁磚的大宅杳無人聲,甚至不聞平日宅子中偶有的獵犬低吠。
遊戲規則的制定者,不是大多數的參賽者,而是少數高高在上的權力者。男主有其可憐卻也有可議之處。
整齣劇,最讓我感到痛苦的一幕是:第四關「打彈珠」,這真的是顛覆想像,讓人意料之外的情節製造懸疑的大轉折,前一關和你打天下的戰友,這次反成挑戰兔死狗烹人性之惡的悲慘對決。那是因為他看到自己在劉營,可能擁有大展長才叱吒風雲的機會。」劇中幾位配角因選擇的錯誤,產生喪命的結局,看似無法挽回的悲劇,回到真實人生並非如此。看完《魷魚遊戲》之後,正在進行墨子〈公輸〉的講授,我想讓學生思考的是:墨子提倡非攻與兼愛,並不是要弱者坐以待斃,而是讓弱者自行培養能力,即便面對攻擊也有能力與條件反擊,也就是所謂的「魯蛇逆襲」。導演透過韓國童年時期熟稔的魷魚遊戲,試圖和觀眾談階級、移工、性別、勞資等議題。
它表面看似給予社會底層階級一次重新扭轉人生的「公平」機會,殊不知其中卻暗藏玄機。文:宋怡慧 社會生存力:《魷魚遊戲》給學生上一堂墨子的「魯蛇逆襲課」 《魷魚遊戲》(Squid Game)播出後沒幾天就攻下Netflix 全球收視冠軍的寶座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指出,第三勢力政黨在複數選區的選舉中會較有機會,因為單數選區只有一個當選者。
而在藍營也是相同的,像是國民黨因為在野,沒有分裂的本錢,韓國瑜、趙少康這些比較深藍的聲音,或是像是新黨,也會越來越沒有空間。總計1746位議員候選人當中,有611人以無黨籍參戰。然而2020年,時代力量的政黨票增加30萬,因為時力不是靠政治明星,是靠他們的政黨主張價值。2018年在縣市議員選舉選上16席的時代力量,經歷了幾次退黨風波,這次依然提名46人:既有10席縣市議員當中,基隆市議員陳薇仲與苗栗縣議員宋國鼎「升級」參選基隆市長與苗栗縣長,其餘8位現任縣市議員都爭取連任。
主打兒童人權與親子友善政策。可以看出,第三勢力小黨還是最喜歡鎖定都會區、新興發展區。
最多無黨籍的是南投縣第一選區15人,接下來是苗栗縣第五選區13人。代表社民黨在2018年獲得唯一席次的台北市大安文山區市議員苗博雅,也是今年唯一再以「社民黨」披掛上陣的候選人。綠黨在2018年提名10人,和社民黨、台灣基進與樹黨組成合作聯盟,在桃竹竹地區當選3席。但是新黨、親民黨最強盛的時候,就是國民黨執政的時候。
新人空間大增,各陣營瞄準婦保名額,時代力量湯茹婷、基進黨黃敬雅都是女將。沈有忠也說,像時代力量在2016年第一次參選到2020年,4年來風雨飄搖,幾乎所有當年參選的政治明星都退黨,形象也因為各種爭議變差。在台南縣第一選區現有席次中,民進黨縣議員賴燕雪與國民黨張嘉哲轉戰南投市長選舉、縣議員陳翰立換跑道選名間鄉長、縣議員于秀英交棒女兒張婉慈,南投市長宋懷琳2屆8年任期將滿,轉投入競選南投市、名間鄉選區縣議員,席次將大洗牌,因此不少吸引新人競選。他認為,民眾黨的訴求是不藍不綠,也就是不喜歡國民兩黨的選民,直白說就是「賭爛票」,這樣「中間偏右的」政黨在民主國家通常都能有不錯的發展。
所以很多第三勢力政黨通常都會在議員選舉積極投入。所以綠營現在也是把某些選票交給側翼,等民進黨假如回到在野,時代力量和台灣基進才會有泡沫化的可能。
總計1754位議員候選人當中,提名最多候選人的就屬國民黨,總共有457人,民進黨提名391人,還有其餘共21個政黨,共提名288人。台南市雖然已經連續5年呈現人口負成長,但受惠於台南科學園區發展的永康區,人口仍持續成長,23萬的規模成為台南市人口數最多的行政區,也是市議員席次最多的選區,必須在年底從15人當中選出7席。
其中不乏原國民黨、親民黨與民進黨籍縣的議員「改披白色戰袍」,或和在地無黨籍的里長與鄉鎮市民代表合作。值得注意的是金門縣第一選區也有11個無黨籍參選。而民進黨因為執政「財團化」後,勞工選票也被時代力量吸收走。今年僅提名5人,改和台聯合作,在同一選區不重複提名,提出共同政見且共同募款。高雄市前鎮、小港選區現任議員林宛蓉及陳麗娜宣布不連任,掀起藍綠新人、第三勢力政黨卡位戰。他們牢牢站著這塊,比民進黨更左更獨
在學理上這是所謂「停滯性通貨膨脹」(Stagflation)。縱使生產國正常出貨,目的地港口因疫情而找不到工人,貨運不能順利卸載,輪船塞港,貨櫃運費大漲造成商品價格上揚,消費者需求量依然無法滿足。
為穩定金融市場,減稅政策立即取消。英國前首相特拉斯(Liz Truss)一上任,實施減稅與升息,引發市場對新政府政策矛盾的疑慮,造成英鎊大跌,債券殖利率飆升,股市崩盤。
減稅是否可以作為通膨的解方?我的答案:是的。不巧2022年發生烏俄戰爭,中國嚴格封城與清零政策,對於總合供給面的原油、原物料與穀物價格上揚,以及商品生產供應鏈的順暢更是血上加霜。
同時遠距工作(Work from Home)效應,也造成網路相關電子產品的供不應求,對物價也起推波助燃的效果。由上分析,這一波物價飆漲,起源於「總合供給面」衰退與「總合需求面」短期增加,雙重不利因素促使物價無以倫比的上揚。這是供應鏈(Supply Chain)發生嚴重阻礙,等同生產成本提升,造成總合供給面(Aggregate Supply, AS)的負面衝擊(Shocks)。另外,在總合需求(Aggregate Demand, AD)面上,民眾無法在疫情期間購買日常用品,隔離封城,人民瘋搶民生物資囤積,造成消費物價飆揚。
要解決高物價、低成長的困境,不能單靠調高利率來解決。在全球各地我們可以看到工廠可以正常生產出貨,到了進口國卻無法運送販賣的奇特現象
由上分析,這一波物價飆漲,起源於「總合供給面」衰退與「總合需求面」短期增加,雙重不利因素促使物價無以倫比的上揚。同時遠距工作(Work from Home)效應,也造成網路相關電子產品的供不應求,對物價也起推波助燃的效果。
不巧2022年發生烏俄戰爭,中國嚴格封城與清零政策,對於總合供給面的原油、原物料與穀物價格上揚,以及商品生產供應鏈的順暢更是血上加霜。英國前首相特拉斯(Liz Truss)一上任,實施減稅與升息,引發市場對新政府政策矛盾的疑慮,造成英鎊大跌,債券殖利率飆升,股市崩盤。
為穩定金融市場,減稅政策立即取消。在全球各地我們可以看到工廠可以正常生產出貨,到了進口國卻無法運送販賣的奇特現象。要解決高物價、低成長的困境,不能單靠調高利率來解決。減稅是否可以作為通膨的解方?我的答案:是的。
縱使生產國正常出貨,目的地港口因疫情而找不到工人,貨運不能順利卸載,輪船塞港,貨櫃運費大漲造成商品價格上揚,消費者需求量依然無法滿足。這是供應鏈(Supply Chain)發生嚴重阻礙,等同生產成本提升,造成總合供給面(Aggregate Supply, AS)的負面衝擊(Shocks)。
在學理上這是所謂「停滯性通貨膨脹」(Stagflation)。另外,在總合需求(Aggregate Demand, AD)面上,民眾無法在疫情期間購買日常用品,隔離封城,人民瘋搶民生物資囤積,造成消費物價飆揚
如果完全從市場化的立場,這些臆測或許可以成立,但實際上公立學校的意義並不能從市場化的觀點來討論。公立幼兒園的意義也是如此,政府投入公共化的經費,應該要力求公共性的基本平均分配,只要有人民在的地方,公共教育就應該要存在,公共化的精神在於「人民的基本需求是政府的責任」,教育既然是民生必需,政府就有責任義務要提供。
留言0